【黃岡日報】余家潭:水質提升面貌新
本報記者 魯娜 通訊員 趙飛 陳宮
【河湖名片】
余家潭湖屬于長河流域,位于黃州區路口鎮花園村,屬城郊湖,匯水面積5.46km^2,湖泊水面面積1.14km^2,容積165萬m^3。余家潭湖南側為路口大道,對外交通較為便利。
余家潭設市、區、鎮、村四級湖長7名,市級聯系部門為市衛生健康委,區級聯系部門是黃州區委政法委。
5月24日早上7點半,46歲的祝井望吃過早飯后,拎著水杯,戴著帽子就出門了。
10多分鐘后,小路盡頭出現了長得茂茂盛盛的野草,一條略顯破舊的小船在野草的遮掩下若隱若現。
余家潭到了,也到了祝井望的工作地點。他站在船頭,開動小船,開始一天的巡湖工作。
湖泊整治不容緩
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”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”。
2018年5月18日至19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,系統闡述了生態文明思想,為河湖長制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導。
余家潭,位于黃州區路口鎮花園村,典型的城郊湖。洪水調蓄、農業灌溉之余,湖面情況今非昔比。
昔日這時節的余家潭,令人印象深刻。
“以前里面養魚,那味道很大,不用靠近湖面,只要有點風味道就會順著風飄。”回憶過往,花園村的村民禁不住“吐槽”。
余家潭自列入湖泊保護名錄以來,各級湖長強化責任擔當,履職盡責。市級湖長巡湖、召開成員聯系單位河湖長會議、聽取專題匯報、研究河湖長制相關工作,各級部門也積極響應河湖治理措施。
市衛健委、黃州區委政法委、路口鎮、花園村、王家灣村、雙潭村、余家潭漁場,市、區、鎮、村四級湖長制層層壓實責任,關停、關閉周邊畜禽企業、污水源頭,使周邊排入湖泊的污水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整治湖區周邊圍湖、填湖造田、攔壩筑汊養殖等侵占湖泊水域岸線情況;
取消余家潭承包合同,聯合水產、漁政等部門進行河湖庫網箱、圍欄、投肥投糞投餌養殖整頓工作;
取締湖邊1家利用回收廢棄塑料制品(聚氯乙烯)生產塑料顆粒的小型企業;
取消限養區域內的1家養雞場和3家養豬場,從源頭上消滅污染;
每周組織人力、機械對余家潭潭內淤泥及周邊垃圾、雜草進行集中清理。
每一個動作,每一項工作,都在讓余家潭慢慢變好。
pH值、含鹽量、鹽分組成、鈉離子與其他陰離子的相對比例、硼和其他有益或有毒元素的濃度……
在第三方監測時,一項項指標的上升或者下降,讓人止不住笑顏:水質由劣V類提升為IV類,一下跨兩檔。
3年時間,余家潭實現了蛻變,宛如一位小家碧玉,展露芳容,實現華麗轉身。
清風送來青草香
一個長耙、一把火鉗,一條舊船。
1個小時,完成三分之一湖面的巡湖工作。
祝井望把船開到岸邊熄火。船上和早上出門時一個樣,除了簡單的工具,沒有任何湖面漂浮物。
“我們天天都在巡湖,一天兩次,”在祝井望的印象中,余家潭的湖面上漂浮物很少,現在更是沒有,每天的巡湖就是在看風景,“水質干凈、清澈,還可以聞到青草的味道。”
余家潭養殖場場長李細良介紹,整個湖面安排了3個人負責,一人一條船,一人負責一個區域,每天如此。
一年滅黑臭、兩年提水質、三年可游泳。
根據余家潭的治理目標,市級河湖長聯系單位市衛健委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,明確河湖長制工作分管領導和聯絡員,努力實現流域生態良性循環。
湖岸周邊怎么抓?水岸同治,以點帶面。對余家潭周圍3個村實行“二次四分法”垃圾分類模式,新建農村垃圾分類降解房,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量。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活動為抓手,在全鎮范圍內持續開展農村環境專項整治行動,同時結合“三改一拆”,對涉水違建采取“零容忍”,村莊環境實現了由“臟、亂、差”向“潔、美、齊”的轉變。
同樣,區級河湖長聯系單位黃州區委政法委扎實開展“清四亂”和“攜碧水保衛戰”行動,積極履職,協同參與,強化余家潭日常巡湖管護,推進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,創建美麗河湖。
“我們是一步步見證余家潭如何變化的。單位1名班子成員分管河湖長制工作,1名干部具體對接落實相關工作,全體干部參加日常巡湖工作。”黃州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劉漢望湖感嘆,“你看,現在湖面多干凈,湖水清澈,也沒有異味。我們還準備在余家潭的主要排污口安裝監控視頻,防止污水進入余家潭。”
經過3至5年的治理,未來的余家潭一定會成為黃州城區西北郊的一顆明珠。